四逆散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15 11:10:58  来源:速问医

  • A+
所属分类:经方论治

【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g)

【方歌】 阳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 肝郁脾滞力能堪。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即手足不温。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明代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故治以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方中柴胡辛散透达,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泻热破结,助柴胡舒畅气机之功;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

  【四逆散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于疏肝理脾。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病,而见肝脾气郁、肝脾不和者。

肠神经官能症见大便干燥加木香、决明子、莪术、三棱以舒肝和胃,通腑导滞。胆石症加郁金、金钱草、茵陈、炙鸡内金以化石利胆。胃炎吐酸水者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清胃泻火制酸;胃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胃溃疡伴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炒白术、延胡索益气健脾、和胃止痛。胆道蛔虫症加川楝子、使君子、乌梅安蛔止痛。

3.典型医案 患者,女,61岁,2018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主因胁下及四肢窜痛不定4年,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于2014年行肾癌单侧肾脏切除术后,出现两胁下及四肢交替性疼痛,中西医治疗4年无明显疗效。患者平素易生闷气,生气时则胸闷胁痛、口苦。自觉饮食后饮食不下,胸脘胀满。自觉双脚脚底发凉。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西医诊断:胁痛原因待查,神经官能症;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中医诊断:胁痛;辨证: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治法:疏肝行气,和胃化湿。方药组成:北柴胡9g,炒枳壳9g,赤芍15g,白芍15g,甘草6g,苏梗12g,炙香附12g,陈皮9g,法半夏12g,乌药9g,黄芩9g,茯苓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夏枯草1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019年1月15日二诊,患者服初上方7剂,诸症悉减,唯睡眠仍欠佳,故酌加和胃安神之品,调理善后而愈。[晓丹,程丑夫,刘建和.程丑夫运用小柴胡汤经验,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1):2057-2059.]

【使用注意】阴虚气郁而致的脘腹、胁肋疼痛忌用。本方用煮散剂,用量偏小,若做汤剂,可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加大剂量。

【附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麦粥下之。功用:行气和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者,并主痈脓。

枳实芍药散所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是气结血凝,郁而生热所致。气血郁滞成实,产后正虚,故用枳实烧令黑,使破气不致太过,芍药和血,并缓急止痛,两药均性寒,又能清热。如此配伍,则气结散而血亦行,郁既解而热亦消,腹痛烦满自除。其又主痈脓者,亦是取其行气破滞、和血止痛之功。更以麦粥送服,取其益气和胃安中。

相关文章: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尿道炎医案四逆散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