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真炁,造化之源

发布时间:2023-03-16 13:10:54  来源:速问医

  • A+
所属分类:道家思想

道医的宇宙生成本体论中,元气观念是其核心,即认为元气是万物之本始,性命之根源。因此有关元气的理论,成为道教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道家始祖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的体现也就是气。庄子云:"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庄子明确指出了气是宇宙万物及人体生命之本源。道教产生之时,完全承继了先秦道家的元气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充分运用于道教理论之中。《太平经》就讲了许多有关元气的认识:"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太平经合校》12页)"夫天地人本同一兀气,分为三体,各自有袓始〃(同上书236页)"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同上书726页)元气为构成宇宙万物及人的总根源。气如何演化为万物?《太平经》解释云:

"天,太阳也。地,太阴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人者,居其中为正也。两气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此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太平经合校》694页)这里,指出元气化为阴阳二气,阴阳对立而统一,化生了万物。这种解释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具体化,充满了朴素的辩证观。医家经典《黄帝内经》本是医、道一体的产物,因此《内经》中亦贯穿了万物由气构成的观点。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应该指出,道家、医家关于气的许多理论中,对"气〃字的运用有多种意义,大体说来,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元气(炁)又称真气或祖气,即指万物本始之气。后天之气,为元气在人体中物化之气,包括口鼻呼吸之气,人体营气、卫气以及五脏之气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体性命之基础。这一先天气与后天气的理论,是道家修炼学说的主要根据,亦是医家生理、病理及治疗学说的主要根据。先天之气,亦写作"炁〃,以示与后天元气相区别。《云笈七籤.元气论》云:〃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有形,立万名而认表……一含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是谓异类也 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温气为火,柔气为木,刚气为金,风气为土。”这里说明了先天元气化生万物之多种后天之气的道理。《道枢•元气篇》云:"夫人稟天地元气而生者也。一呼一吸,内外之气应矣。气有六,曰心曰肺曰肝曰脾曰肾曰三焦,为之主焉。”呼吸之气以及五脏诸气,即为先天元气变化而来之后天之气。故道教修炼,即修"先天真一之气〃也。清代道教学者刘一明指出:"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周易阐真〉)"性命之道,始终修养先天虚无真一之气而已,别无他物。米约者是此,炼约者是此,还丹还者是此以道全形者是此……长生长者是此。"(《指南针.百字碑注>)精辟地指出了修养先天之真气乃修道之关键与核心。《云笈七籤.元气论》云:"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此气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绝,则脏腑筋脉如枝叶,根亏叶枯亦以明矣。”从人体生理角度指出了元气的主宰作用,与(内经)的说法完全一致。《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经生长化收藏。”指出人体的生化运动就在于气的出入升降,运动平衡。气的运动机制失常,则产生各种疾病。《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并分析了各种痛症均由寒气停留在一定部位所致,是从后天之气论述病因。上述气的运行与作用机制,是道医以气治病的根据,总的原则是以布气、导气、引气、排气等方法,调整人体内气之运行,达到扶持正气、元气,排除病气,使人体生理生化趋于协调与平衡,达到祛疾疗病之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