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功效,艾灸注意事项和禁忌

发布时间:2023-03-16 11:26:52  来源:速问医

  • A+
所属分类:中医针灸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艾灸的好处与功效,艾灸的方法,艾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等知识。

本文目录

1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2   艾灸有哪些方法呢3 艾灸常见问答4 艾灸疗法详解4.1   秋冬常见虚证的秋分灸法5 艾灸注意事项和禁忌5.1   艾灸的禁忌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古老的中医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治疗手段——针灸。实际上,我们常见的银针疗法那是“针”,而“灸’指的就是艾灸,这两种方法通常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中医认为,艾灸疗法通过燃烧艾绒来产生热量,然后这些热源作用于人体的穴位后,就可以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活跃脏腑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免疫力。简单来说,艾灸就是将热量传导到经络里面来活化人体功能以及去除病气。

艾灸适应症十分广泛,保健、治疗均可,人称可治百病。比如属于寒湿入体,灸优于针。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痹阻,艾灸可以温经通络,祛湿散寒,以阳治阴,事半功倍。淤血阻络,也是灸之所宜。气滞血淤,阻滞经络,艾灸能温运气血,气行则血行。再比如阳虚病症,灸贵于针。艾为纯阳之品,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温阳、升阳、助阳之功显着。气阴不足,亦可用灸。灸有补阳之功,阳升则阴长,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热证也可以施灸。热能行热,以火济火,泄热拔毒,消淤散结。

  艾灸有哪些方法呢

  艾灸的操作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艾柱灸法:将艾绒做成大小适宜的艾柱,放在皮肤上施灸;或将艾柱放在药物(如姜片、盐等)上,再置于皮肤上施灸。

2.艾条灸法:将一根艾条点燃后对着穴位施灸。

3.温针灸法:先予以针刺,再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

4.温灸盒灸:将长短适宜的艾段点燃后放入温灸盒内,再将温灸盒置于相应部位进行熨灸。

以前还有瘢痕灸,就是要在皮肤表面反复灸,形成瘢痕,有时候用来治疗急重症。不过由于这种灸法会造成疤痕,也比较疼痛,现在用的人很少了。

艾灸常见问答

为什么要选艾草?

中医认为艾草是一种纯阳的药材,是所有药材中“阳气”最足的。通过火的热力可以将其阳性传导进体内,达到调理气血以及祛除湿寒的效果。

什么样的艾草才能用来艾灸?

以前最好的艾草产于河南一带,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讲究的炮制法是在每年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通过曝晒、捣碎、筛去梗砂,数次反复后再储藏3-5年,得到淡黄色的陈年艾绒。放置几年的目的是让艾绒“降火”,变得效果温和,达到“温而不燥”的目的。另外艾灸产品的纯度也很关键,纯度越高越好,只不过市面上产品鱼目混珠的不少,选择起来难度较高。

只要找准穴位,艾灸就有效?

艾灸因为看起来简便易行又效果神奇,所以感觉所有的路边按摩店、美容院都在做,但真的谁都可以做吗?其实不是。艾灸看起来简单,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并不低。除了找准穴位外,还对手法有严格要求。好的艾灸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艾灸热力的深度和位置,不断调整艾柱或者艾条跟皮肤的距离,才能达到“灸透”又不会烫伤的效果。当前市面上大多数艾灸疗法,都是在身体上放置艾柱或者拿着艾条直接熏,甚至用艾灸床这种看似高级实则无效(甚至达到反效果)的道具,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灸哪儿也需要经过训练的医师来判断,不同的病症需要灸不同的部位,有时候还要配合针刺等疗法,但现在大多数从业者都是拿着艾条从上到下给患者灸一遍,哪儿都灸了就相当于哪儿都没灸,不光达不到补阳气的效果,甚至可能损阳气。

哪些病适合艾灸?

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艾灸,如果有人告诉你艾灸治百病,那请你离他远一点。相对来说,艾灸适合治疗急慢性痛症(比如牙痛、头疼、关节痛等)、神经性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痛等)、妇科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另外用于调节慢性虚寒性疾病更是拿手。

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艾灸不是谁都可以做,有些疾病的人就属于禁忌者,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较难,艾灸一旦引起烫伤极难愈合,甚至可能引起感染。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比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肤感染、溃疡和肿瘤患者也都不能接受艾灸治疗。

哪些季节适合艾灸?

虽然艾灸任何季节都可以使用,但还是有一些季节的讲究。中医讲“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所以通常最热的三伏天和最冷的三九天最适合采用艾灸疗法,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艾灸的频率应该是怎样的?

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频率,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是治疗一些急性病痛,那么每天治疗也是可以的。如果是想达到调节慢性疾病的效果,三天到一周的频率都是可能的,这取决于治疗师自己的判断。

家用艾灸产品管用吗?

和前面所说的一样,艾灸看起来简单,其实蕴含了很多手法和治疗部位的判断。现在家用艾灸产品不少,有的做得还挺时髦,这种产品自己用用也不错,但起不到专业艾灸的效果。另外,请注意千万不要烫伤,这种“惨案”可是经常有发生的呢。

艾灸疗法详解

艾灸疗法比较简单,是将艾草加工成艾绒、艾条等后,将其点燃,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烧灼和温熨,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从而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特别告诫大家,艾草是指药店里卖的一种草药,与普通艾蒿不完全是一回事儿,起码应该是3年以上的艾条,当年的艾蒿不好用。明代名医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是着名的艾草产地。据《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还可调和阴阳、防病保健、补中益气、消淤散结、温经散寒,常用于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

艾灸有多种类型,根据是否起泡可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传统中医认为,起泡化脓的瘢痕灸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但不建议在家中自行做瘢痕灸,因为普通人难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可能引起较严重的皮肤损伤、感染等问题。

  艾灸的关键是把握距离和时间

目前,临床通常推荐温和的艾灸方法,以不起泡为宜。具体方法、时长、距离和部位,要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而定,还可借助艾灸盒等外用器具在家里更为方便地完成操作。

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艾柱灸和艾条灸。其中艾条灸操作简便,大家可遵医嘱在家中自行操作。具体做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经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挟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2~3厘米)进行熏灸。熏灸过程中,艾条应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个穴位进行5分钟左右,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现红晕为度。此法适宜治疗虚证、寒证等多种问题,还常用于保健灸。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部位,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以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方式进行。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为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呈现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其他灸法强烈,多用于急症和一些较顽固的疾病。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3厘米)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类似熨衣服)进行,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本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皮炎、褥疮等。

  秋冬常见虚证的秋分灸法

1、灸足三里

适合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虚寒性胃肠病等,灸法一般以温补脾胃为主,兼温肾阳、助肺气。先点燃两根艾条,在两侧足三里灸,保持与皮肤的距离不超过2厘米,但又不会烫,如此持续3至5分钟。每天灸1次,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秋冬脾胃虚寒性疾病的发作。

2、灸膻中

适合于肺虚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还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经气、温肺。操作时,选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后面的大椎作为施灸的部位。用艾条先灸膻中,后灸大椎,方法同上。此法在睡前进行比较好,时间可稍长,灸上10至15分钟后,能暖和身体、帮助睡眠、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3、灸涌泉

适合于肾内积寒证者,包括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冻疮等。均是由于肾阳亏虚、寒湿内侵,致使筋骨、肌肉受累,一般灸两脚底涌泉穴。晚上热水洗完脚后,擦干,点燃艾条,悬在两脚心前1/3处涌泉穴,来回移动艾条,使脚心有热感但不觉得烫。每只脚灸3至4分钟。

秋分灸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如果有以下情况,如咳嗽时痰黄、尿少、大便干涩,多数属于热症不适合做;发烧、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来,也不宜做。糖尿病患者易留疤,应慎施灸。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

艾灸注意事项和禁忌

1. 端正态度,医患配合

无论是医生、家人施灸,还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态度,认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并通过掌握医理消除顾虑和恐惧,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施灸技术,保持体位、穴位正确。

2. 有序施灸,灵活掌握

艾灸利用的是温热刺激,所以在实施中应遵循刺激程度由小到大的原则。《千金要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头部穴位,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腹部穴位;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就壮数而言,宜先灸少,后灸多;就艾柱大小而言,宜先灸小,后灸大,每壮递增;就施灸时间而言,宜先灸短,后灸长。

但以上只是一般原则,对于经络未通、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先灸下部穴位,再灸上部。

3. 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虚证患者身体虚弱,可多灸些,实证患者机能亢进,可少灸些。

施灸时间和次数,冬季宜大于春秋,春秋宜大于夏季。根据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青壮年可多灸些,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背、腰、腹部可多灸些,四肢和胸部宜少灸些;头颈部施灸时间应更短,强度更小。

4. 施灸禁忌,铭记于心

中医艾灸师表示,为避免不安全、不可控因素,醉酒、大怒、疲劳过度、空腹、过饱、严重口渴和受惊吓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心区、大血管、肌腱和关节部不可施瘢痕灸;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

小儿及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对于昏迷重症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误病情。

一般来说,头、面、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

5. 注意保暖防暑,通风换气

施灸时暴露在外的体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同时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和适当换取新鲜空气,以便维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及时稀释排出。

6. 注意施灸的时间

就艾灸时间而言,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无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7. 注意施灸的副反应

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具体方法:生地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苁蓉15克,用水煎服。

8. 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9. 灸后起泡,妥善处理

施灸后,穴位处的皮肤会出现水泡,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水泡的处理方法:1.水泡较小时,宜保护好水泡,勿使其破裂,一般4 ~ 6天可吸收自愈;2.水泡较大时,先局部消毒,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吸出渗出液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每天2次,水泡处3天内不要接触生水,一般5 ~ 7日可痊愈。水泡愈合时会有轻度瘙痒,瘙痒时可外搽灸大夫甘露水,请勿用手抓挠;3.如发生感染,请及时就医。如不方便就医,请先局部清洗消毒后,用艾条悬灸,将局部渗出液灸干为止,每天两次,悬灸2 ~ 3天即可结痂愈合。

10. 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艾灸疗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疗法,治疗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尤其是对于慢性虚证患者,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施灸,收获健康。

  艾灸的禁忌

中医有一句名言:治百病不能治百人。因此,应该辨证施灸、辨人施灸、辨体施灸,不要一种方法一灸到底。简单点说,如体质弱的、敏感型的,灸的时间要短一点,灸的桩数少一点;反之,体质壮的、比较肥胖者,灸的时间可长一点,灸的桩数可多一点。艾灸本是温热之品,做艾灸之前,应该多喝温水,水温在40~50℃之间为宜,最好排空膀胱。做灸之后还要多喝水,有的人不注意这些,容易造成体内失水。

艾灸虽然使用比较安全、效果也不错,但并非人人能用。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应该慎用艾灸:

1.过饥、过饱、十分口渴之时,不宜做艾灸;大惊、大恐、大怒之时,也不宜做艾灸。

2.有些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的患者不宜艾灸,比如重症患者、处于高热阶段的患者,更重者如昏迷的、神志不清的等,都不适合做艾灸。

3.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施灸;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

4.还有一些禁灸和慎灸的穴位应该注意,如哑门、风府、天柱、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迎香、人迎、渊液、乳中等。

另外,做艾灸时,要注意方法科学准确。做艾灸的顺序一般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自行在家做艾灸时,最好事先咨询中医针灸科医生,在针灸科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施灸时要思想集中;体位要舒适、穴位要准确,如不确定,应咨询针灸医生;另外要防止落火,避免烫伤;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把握施灸时间;如果灼烧感很明显,不必强忍疼痛,应该及时调整,比如离身体再远一些或停止治疗,以免烫伤皮肤;如果做瘢痕灸,应该预防感染。

相关文章:

《艾灸美容技法图解》

《艾灸疗法治百病(第2版)》

《范长伟极简艾灸》

《实用图示艾灸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