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汉代与道医正式脱轨

发布时间:2023-03-15 15:40:11  来源:速问医

  • A+
所属分类:中医基础

《汉书·艺文志》列方技为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家。“神仙家”为迎合秦 汉帝室向往长生的欲望而繁荣,《汉志》载录《宓戏杂子道》等十家共205卷,按其 “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 中”(班固《汉书》)的意旨,实在与我们理解的医学距离甚远。“房中家”亦不同 于今天的“性医学”,倒是与后世在贵族宦门中秘传的“房中术”有更多牵连。因 此,《汉志》方技四家只有医经和经方算是医学。“医经” 一派,“原人血脉经络骨髓 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班固《汉书》),显然更关注医学的基础,而 “经方”一派则径言“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班固《汉书》),于临床有更 大的激情,两派各擅其能,又皆有所短,已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雏形。需要注意的是,

被后世奉为不刊之典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汉代讲黄老养生的著作,最著名的当是传流至今的《黄帝内经》。 该书成于何日?争论纷纭。早者推到战国时代,晚者说是东汉,折中者认为该书的内 容战国时代巳经具有,但未必全备,后在刘向校书时,由名医李柱国校聚而成。《黄 帝内经》是一部纯粹的医书。《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在“道家”之外,医书系统。 但其中受黄老思想的影响,则明显可见。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该书解释古 人为何能长命百岁,其原因是他们知“道”,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所以 “德全不危”。该书把有道者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这与 《太平经》是一致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 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些都表 明,在《黄帝内经》看来,保持健康的办法,是恬淡寡欲。这和太子用以劝告刘秀 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随着时光流转,医学的格局发生变化,中医在汉代开始,与道医正式脱轨,走上 了一条告别“神治”、专司下医攻“病”的道路。研究这一重大的历史现象,首先当 然是从医家本身看起,但是更本质的原因,却是儒家父权文化从汉代开始一枝独亢之 后,黄老之学中的老子“神治”部分巳经再也派不上用场,只有陶弘景、孙思邈几 位罕有的道医大家尚执着于道医完整的学术体系,再就是在清代的御医堂里仍然保留 着符篆中的“祝由十三科”,道医中的“神治” 一脉,完全被淹没在典籍之中。到了 民国时代,中医面临西医强烈的冲击与挑战,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更把中医推 向绝路,彻底忘却自己的本质和方向。

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不曾直接提及《汉志》中的任何一家;张仲景曾撰写 引用的《素问》、《九卷》,经过《甲乙经》、《脉经》的征引以及皇甫谧对其与《黄 帝内经》关系的明确肯定,大约在魏晋之际成为了医经派的旗帜。此后,南朝全元 起作《素问训解》,隋代杨上善作《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作《黄帝内经素问 注》,医经派沿着《黄帝内经》的脉络在充实、提高和趋向精致。

经方与医经不同,与临床直接相关的特点决定着它更具有活力,也注定会更加繁 荣。《隋书·经籍志》载医书“二百五十六部,合四千五百一十卷”(魏徵《隋 书》),其中以“方”为名的约70多种,经方派的繁荣可由此得知,至于2600卷之 巨的《四海类聚方》,更是经方派的盛举。东晋葛洪是大学问家,曾在《抱朴子》中 表示过对医学的不屑,却编撰了《肘后百一方》,该书经梁代陶弘景补阙而传于今, 即《肘后备急方》。葛洪萃集医方,但为救急,因此不讲太多的医学原理,自当是经 方一派。孙思邈、王焘多有引用的姚僧垣《集验方》、陈延之《小品方》等,亦不越 此范畴。南北朝的分裂导致了医学的隔阂,现实的需要却催促着医学的进步^方、 药、法、术的不断积累,以及人们对理论的研究和传承,医经与经方在相通而又不同 的层面上绵延着彼此的执着,当时的中医临床是一种异彩纷呈的景象。

唐代的统一与初唐至盛唐的百年繁荣,为中国医学的总结、归纳、提高提供了条 件。《千金方》和《外台秘要》不仅是唐代医学的双璧联珠,而且有着相似的特点, 即将“方”、“法”统摄于相应的理论之下,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表现得尤为典型。 与《肘后备急方》和只能从前代文献中略窥鳞爪的《集验方》等相比,《备急千金要 方》以论统方,先论后方,方必据理,理以方明,表现出医经与经方融合的迹象。 ? 如果说隋唐以前数百年的医学还是在相对的艰难中前进的话,初唐至唐代的繁荣与稳 ^定,不仅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学术的总结提供了直接的可能性。孙 ^思邈是善能综合的大家,于医学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在似乎无意之间开创了医经与经 ⑩方两派互融互通的风气。如果确认《汉志》四家是学派的概念,那么这种学派传承 ^到了唐代则出现了融汇的迹象。这种融汇是医学长期厚重积累的要求,医学到了唐代 @ 已不能满足于学派在临床与理论之间进行选择。医学是一个从理论到临床的综合体 系,学术学派则同样应该是一个由理论和临床构成的小体系,偏重临床或偏重理论, 反映着医学的相对幼稚与贫弱。因此,从《汉志》四家到隋唐时期,中医的学派只 能算是早期学派,而《千金方》、《外台秘要》等综合性医著的出现,为宋元及宋元 以后成熟学派的蜂起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