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始建于1988年,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1988 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由首都医学院、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防疫站三家共同组建成立预防医学系,2000年12月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本院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医学临床课程教学及医疗实习工作、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毕业实习。
学院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全科医学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学院具有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全科医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预防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康复医学和全科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硕士(MPH)学位授权点;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医学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科医学)全部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统计学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具有从事群体和个体预防保健及卫生防病工作的能力;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和处理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熟悉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具有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促进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具有进行卫生监督和卫生执法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听说读写能力,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技能。
本文目录
1 二、建设理念2 三、人才培养3 四、教学团队4 五、教学改革5 六、教学资源6 七、实践教学7 八、其它特色二、建设理念
面向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3年的SARS、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型流感,国家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也不断加大,全民的疾病预防理念也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适应预防医学的发展,满足北京市对预防医学高级人才的需求和逐步创建创新教育体系的需要,我们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合理组织教学”的理念,坚持整合、共享、开放的原则,完善三位一体(大学校本部、市CDC、附属临床医院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北京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丰富、优良的教学资源,将培养优秀的预防医学实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人才培养
建立与最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结合当代医学生物学最新技术、最新理论,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和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007年以来,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学科发展趋势,社会需求,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指导思想,基础课主要应打牢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力求深化;专业课主要应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注重创新、谋求发展。开设一批具有新的发展趋势和学科优势的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双语教学的比例。依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素质、知识、能力融为一体,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预防医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本专科累计招收了20届学生957人,已毕业721人。目前在校生198 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2%。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区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卫生事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现在,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已经活跃在首都疾病防控战线的第一线,在2003年的SARS抗战、2007年的中非论坛、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和奥运会和现在的甲型流感防治中,都闪现着首医预防医学人的身影。
四、教学团队
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基础专职教师为核心,集基础、临床与CDC教学基地三位一体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9人,其中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42人。其中校本部现有专职教师45人,北京市特聘教授1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院注重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10名教师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H1N1防控中,2名教师带领150名学生战斗在首都机场国门口,更有多名教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北京市防控H1N1指挥部和学校防控专家组。
近五年来,教学团队科研课题达107项之多,其中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1项、国家 973 项目 2 项、国家 863 项目 2 项、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基金 14 项,国内外合作课题33项,总计经费 4853.8 万元;2006-2009年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590余篇,SCI收录论文39篇。获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申请专利2项。
任课教师积极围绕预防医学教育教学,近3年在多层面和多方向展开研究,立项教学改革课题24项,其中:北京市“十一五”教育教学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美国中华医学会中国北方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子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教改课题重点项目6项;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全科医学)、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门(医学统计学)、校级精品课程6门(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医学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科医学);教师发表相关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篇;主编/副主编教材33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2 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五、教学改革
从2005年底启动了以完善三位一体(大学校本部、市CDC、附属临床医院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以“质量工程”为契机,以高等医学教育认证标准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发挥“三位一体”办学优势,对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制订了新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6门主要课程建成了精品课程:国家级1门、市级1门、校级4门;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预防医学专业2006年为首批北京市品牌专业、2008年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9年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2008年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别奖一项,新修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一套,并多次在国内外进行专业建设交流。
六、教学资源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设备总值达3400万元,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实验教学中心有实验室25 个,面积814.3 平方米,使用率100%。创建了以方法学实验为基础、以环境介质和生物材料中有害因素检测以及生物学效应检测为主线的覆盖预防医学所有学科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由三大模块、13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等多种补充形式所组成的。
我院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所属实验室、仪器设备面向教学、科研、校内、校外开放,实行教学优先,校内优先,时间优先的使用原则。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和毕业实习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七、实践教学
预防医学专业有10个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基地、2个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和4个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为我所用。近年来,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在原有实验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验教学基地,形成了由北京市东城、昌平、崇文、大兴、丰台5个区的CDC与监督所、北京煤炭医学研究所(石龙医院)、月坛、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大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网,为同学们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现场实习和实践,提高了实际工作的能力。如在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期间,我院学生亲自参与食品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保障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2009年国庆60年大庆期间,以及甲流流行初期,我院学生进入首都机场,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接受实际工作的考验。
八、其它特色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实行的“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形成了目前国内独有、较成熟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基础-临床-现场、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为首都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为我所用。预防医学专业有10个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基地、2个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和4个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与东城CDC联合申报并已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