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功夫在医疗上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3-16 10:21:59  来源:速问医

  • A+
所属分类:道家功法

中国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神仙思想为核心,对长生不死的永恒生命的执着追求,促进了道教对养炼术的不断研究与提高。道教承继先秦以来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派方仙道术,经汉魏至唐代,道教修炼术已形成体系。汉末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详述了“守一〃、“存神守真〃等气功炼养方法。天师道(五斗米道)之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在修炼方面提出了“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内炼理论。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祖〃,系统论述了内、外丹法之要诀。晋代医、道一体的大家抱朴子葛洪,参透道、医,综合佛、儒,提出"众术合修〃学说,集道教养炼之大成,论述了守真、行气、导引、按摩、叩齿、咽津、辟谷、房中、服饵等多种炼养方术。相传由魏存华夫人传世之《黄庭经》一书,分《内景》与《外景》两篇,论述了道教修炼之生理、命理学说,奠定了道教医学的理论基础。南北朝时高道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分类总述秦汉以来诸家养生内炼要旨,对前代各家加以容纳汇集。至唐代,道教内炼体系发展至一个新阶段,在药王孙思邈总结的导引、行气、存思、存神炼气、内视、禅观等功法基础上,钟离权、吕洞宾及陈抟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道教"内丹〃修炼理论,把道教修炼学说深入化、系统化。至唐、五代时期道教养炼体系产生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服食成仙"的外丹术因不少人(包括唐代的几个皇帝)丹药中毒而遭致否定,更促进了道教修炼向内丹方面深入发展。入宋元之后,随着医、道的分流,道教内丹修炼术有了更大提高,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完的原则为指导,总结出了〃性命双修〃的修炼体系。所谓性命双修,乃指人体生命为两大部构成:曰性,曰命。性指心神,命指精气;性为精神意识,命为气血形骸。性命双修即形神兼炼,身心两全。清代刘一明《悟真直指》说:〃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养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者,以道全性也。”修性、修命为修炼的两个方面,道教内炼功夫深入发展至宋元时期产生了〃先命后性〃的南宗与〃先性后命〃的北宗两大流派。南宗以张伯端及其《悟真篇》为基本思想,有所谓〃南宗五袓〃一脉相传。北宗为王重阳所创。北宗又称〃全真道〃,北宗七真中有著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南北二宗的内炼方法、步骤虽有不同,但其最根本的原理则是一致的,即经过调心、调息、调身等“筑基〃阶段,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到〃炼神还虚〃,成真登仙。至明清时期,道教养炼日趋成熟,出现了张三丰、李西月等各具特色的丹法,尤其是伍守阳与柳华阳师弟创"伍柳派丹法〃,冲破门户之见,取历代各家之长,溶释、道、儒、医为一炉;且说理深入浅出,易为人所信从,使道教养炼法术有更广的流传与影响。综观道教内炼功夫,虽体系庞大,功法多样,但总的特征是以气功为核心的修炼,以内丹为最典型代表。此外,尚有以调心为主,虚静坐忘的〃炼神〃类气功;以调息为主的闭气、胎息等呼吸吐纳的“服气〃类气功;以观想、存思为主的“存神〃类气功;有以守一、意守等以意念修炼为主的"守窍〃类气功。而"内丹〃气功则是上述多种功法的综合运用与最上乘功夫。再加上导引、按摩、辟谷、服食等动静功法,使道教修炼更为全面与完善,其方法与理论对儒、佛、医、武诸家养炼功夫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日社会上流行各种流派与特色之气功功法,可说绝大部分或渊源于道家,或受道家影响。因此,道教内炼功法实为中华传统修炼功法的核心。

道家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真气充盈,不仅身体强健,异于常人,而且修炼到一定程度即可出现某些特异功能,如透视、遥感、致动、致燃、穿壁等等。当代人体科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许多研究,称之为人体异常功能态。

这在道家典籍中谓修炼得道成真。刘一明注《周易参同契》谓:〃真人,即上所谓神明,又曰圣胎,乃先天虚无真一之气,凝结而成象者。这个真人,至神至妙,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得道成真之后,即具〃神通力〃。此本佛家用语,道家借之以喻神力,为〃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道家用此神力于诊病治病,则是道力的运用而产生奇效。故道医治病,实乃修炼功夫的运用,此类事例,古籍多有记载,兹录一典型例证,以说明道家治病之种种特征。有《松阳道人》事迹载《湖广通志>:

松阳道人,不知何许人,万历初,云游至桂阳州,与樵牧杂处。一日遇雨,衣服沾湿,樵者爇火燎之,道人趺坐,气蒸如炊,不移刻而衣燥。众异而问之,道人曰:〃吾体有真火,非薪火可及也〃。问:“能疗疾乎?〃曰:〃吾疗人疾,即取药于脏腑,非金石草木之比也。”会有咯血者延之往视,道人命以舌铦红纸视之,曰:〃脾未绝,可疗也!〃扶起坐,以己华池水日饮之,病者起,神气渐复。一曰,闻邻有哭声,问之,则某已属纩(临危),道人至榻前,以手按摩其肢体,曰:“可活〃。以汤灌之,稍甦;再按之旬日,渐能步武,后竟愈。授徒数人,皆为名医。

这段史料真实地准确地描述了道医治病的情况。用体内真火烤干湿衣,表明此道医有较好的修炼功夫。自云"取药于脏腑〃,表明道医是凭借己体修炼之内丹功力以治病。其治咯血者所用"华池水〃,“华池〃为道家内炼名词,有指口、指心、指铅、指肾之液等数义,此处文义应指练功时舌下分泌之睡液。《黄庭夕景经.下部经》:"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梁丘子注:〃华池,口也;灵根,舌也。当漱满醴泉,灌沃舌根也。”道家视炼气时舌下睡液为玉液琼浆,咽下有助元气。咯血一般属阴虚火旺之症,道者以己练功之华池水滋阴补肾,使元气大增,故能治病。以按摩治病危者,于按摩兼以外气治疗,故有神效。此段史实,准确地揭示了道医治病的特色与机制。

以气功治病,是道医的主要特色之一。今日气功治病已成为社会习见事物,但其原理与作用机制尚远远未能揭示。钱学森先生极力倡导人体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科学在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医理论、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三位一体,核心是气功的研究。(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77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道家治病的特色可说是集中体现了这三位一体,因此,对道医运用修炼功夫于医疗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不仅对发展道家医学,而且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